热点阅读
老师们, 我们拿什么感动...
构建教研共同体 携手同行...
“研”途花正开 香溢珠江...
潜心探究课堂节奏 “三学...
精研促成长 提质拓新程
珠江学校小学部优秀教师七...
我爱背短语 争当小能手
匠心精神 你我同行
新学期 新气象 新征程
朗读秀风采 规范促提高
新课程理念下有关课堂有效教学理论方面的探讨
发表日期: 2016/04/24作者:匿名  访问量:1795
 一直以来,每个教师都在寻找一种让学生获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新课程理念的确实和提倡更是为课堂教学探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和机遇。面对目前课堂教学出现低效率的情况,我们如何使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术,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综述国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较为普通的提法是: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①。也有不少研究者用“教学的有效性”来表述有效教学的意蕴,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特征②。前人所界定的有效教学基本是把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最为教学是否有效的价值判断标准。
    二.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主要应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一)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目的,不同的教学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价值的选择是停留在“传递知识的”上。这种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忽略了人之所以是人的发展性,缺少对人的生命整体的关怀,不能促进人作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新课程中,突出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等等。
    (二)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课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验教师工作是否有效,也有利于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但并非简单的追求量化。而是要科学地对待定性和定量、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三)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过程出现异常反应。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地反思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只胡这样才能保证更多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是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的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考虑。
    (五)有效教学也是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知识,以便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六)教学关系的民主性。
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中,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他们也是有一个感情、有灵性、有理智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懂得快乐和痛苦、羞愧等。没什么比无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扼杀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更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了。而外面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宰地位。因而,学生的尊严和人格等不得不屈服于教师的权威和意志。那么,在新课程强调的教育理念中,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它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双方合作的活动,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七)教学内容的现代性。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加反映科学新进展的内容,而且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不再单单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学的内容只有与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现实相系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要特征。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性工程之一。针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具体如下:
    (一)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它又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一,自主学习表明学生进行的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其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能否学习、学习什么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可见,自主学习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截然对立的,它强调学生是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强调学习积极运用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等等。总之,学习过程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乐于探究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特别是让学生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学习,不像接受学习那样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它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而且通过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
    新课程为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体会。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明确的责任分工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过程远不足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发展的目标。
    四、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不仅是意味着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更意味着建构他们的可能生活和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即把教学看作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让教学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这就要求新课程中,其教学内容要从书本世界到生活世界,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要从接受到体验,重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师生关系要从“我—它”型到“我—你”型,做到师生相互尊重,彼此依赖与激励。
    (二)师生交往有效化
    师生交往有效化意味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所以,这要求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定位应实现转变,即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学习活动的被动接受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学习活动的自主参与者、体验者和探究者。
    (三)学生学习主动化
    学习的主动化意味着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由衷的喜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动、自觉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的根本性转变。它也意味着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价值以及学习过程本身。这样在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实现这样的转变,即改变“在听中学”一统天下的单一方式,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机会;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大力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机械模仿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有意义的学习。
    五.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既包括全体学生的发展,又包括每个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所以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失时机地给予关照和偏爱,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得有所长;要注意挖掘隐含在课程中课堂实施中得智力和非智力资源,并合理、有机地实施教学,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食粮;再者要创设一些对智慧和意志有挑战必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使学者充满激情和生命气息。
    (二)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中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应注意下列问题:
    1、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以他们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设计。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在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利用学生各种生活及学习经验中的教育资源;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等等。
    2、教师要转变角色,要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和学生合作的首席;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
    3、转变教学策略,要有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由重教转向重学,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真正落实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过程性原则
    淡化结论,注重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主张。强调学生探索新知和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是现代课程观的发展趋势。教学中注重结论和过程的统一,过程和方法的统一,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如对概念的抽象、原理的形成、结论的寻求等,要深入到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之中,通过相应的直观活动、概括的活动,以及具体化等智力活动方式,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
    2、要加强认知过程的教学。学习过程是认知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现实意义的建构。这种“意义建构”就是学习者的知识的知识经验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的联系。尤其是要提出先行组织者的策略,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四)开放性原则
新的课程理论主张课程是开放性,因而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也应该是开放的。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二是课程目标的开放性;三是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因此教学中,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心态保持开放和自由,以便在开放的课程实施中,自由自在地实现开放性的“意义建构”,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体现。其次,要加强开放性的思维训练,如思辨力、创造力等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提出并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五)情境性原则
情境性原则的教学机制是,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内在体验。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体验情境,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获得个性生命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参与。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是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研究,陈爱忠,江西师范大学,2003。
2、吴辉庭、张莹莹,浅析新课程实施的理念,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赵清林,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有的课堂教学理念,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4、伍建江,课堂教学与教育理念,广西教育,2003.5。
[关闭本页]
今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义务教育规范办学专项治理”举报电话 :0512-57516860